LNAMP|LAMP|PHP团队(多人)开发环境搭建配置教程

    经常听到团队的小伙伴说:这个版本的扩展真难找,在本地运行正常的代码,上线之后却运行异常…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多是因为系统差异、扩展缺失、版本差异引起的。要解决此类问题搭建一个和线上一致的多人开发环境即可解决。
    思路:搭建一台本地开发服务器,开发服务器和线上服务器环境保持一致,用samba服务映射到本地电脑磁盘,团队中所有人的开发代码都存储在开发机上,所有人的代码都是在开发机器上运行;团队成员无需再单独搭建开发环境,只需要挂载远程目录到本地磁盘,加上DNS解析,开发机上apache根据域名绑定对应的目录即可。
搭建过程:
1.一台PC主机,U盘安装CentOS5.11;
2.安装lamp或lnamp或lnmp环境,网上有很多关于LNAMP或LAMP组合安装的教程(我写过的另一篇博文,有需要的请移步->:LAMP安装手记(CentOS6.4+Apache-2.2.22+Mysql-5.1.63+PHP-5.2.17+phpmyadmin-3.4.10.2+ZendDebug),安装过程不再赘述,本文主要讲如何配置多人开发环境。
3.配置步骤
修改防火墙规则
vi /etc/sysconfig/iptables
添加如下规则
#samba
-A RH-Firewall-1-INPUT -p tcp -m tcp --dport 137 -j ACCEPT
-A RH-Firewall-1-INPUT -p tcp -m tcp --dport 138 -j ACCEPT
-A RH-Firewall-1-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139 -j ACCEPT
-A RH-Firewall-1-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445 -j ACCEPT
service iptables restart
4.安装samba
yum install samba system-config-samba samba-client samba-common
编辑samba配置文件
vi /etc/samba/smb.conf
[homes]
        comment = Home Directories
        browseable = no
        writable = yes
        create mode = 0755
        force create mode = 0755
        directory mode = 0755
        force directory mode = 0755
;       valid users = %S
;       valid users = MYDOMAIN\%S
[share]
        workgroup = www
        netbios name = www
        path = /home/share
        browseable = yes
        writeable = yes

service smb restart
[home]目录是每个samba账号对应的个人目录,就是/home下的个人目录,这里也就是每个账号对应的挂载目录;
[share]是共享目录。

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个参数的含义:

  • create mode – 这个配置定义新创建文件的属性。Samba在新建文件时,会把dos文件的权限映射成对应的unix权限,在映射后所得的权限,会与这个参数所定义的值进行与操作。然后再和下面的force create mode进行或操作,这样就得到最终linux下的文件权限。
  • force create mode – 见上面的描述。相当于此参数所设置的权限位一定会出现在文件属性中。
  • directory mode – 这个配置与create mode参数类似,只是它是应用在新创建的目录上。Samba在新建目录时,会把dos–>linux映射后的文件属性,与此参数所定义的值相与,再和force directory mode相或,然后按这个值去设置目录属性。
  • force directory mode – 见上面的描述。相当于此参数中所设置的权限位一定会出现在目录的属性中。

说明一点,上面的create mode和create mask参数是同义词,用哪个都可以;而directory mode和directory mask参数是相同的。

创建账号:
useradd zhangsan   
passwd zhangsan
chmod -R 0755 /home/zhangsan
smbpasswd -a zhangsan                         创建samba账号
service smb reload

测试samba 快捷键 windows(开始键)+R 在弹出的框中输入 \\samba服务器地址  然后回车 输入账号密码 如下图所示即为搭建配置成功

映射磁盘驱动器:

映射成功。

5.配置apache

编辑apache配置文件httpd.conf 添加
vi httpd.conf
Include /usr/local/apache/conf/vhost/*.conf
在/usr/local/apache/conf/vhost目录中添加配置文件
vi test.data.house.sina.com.cn.conf 
添加如下内容
<VirtualHost *:88>
        ServerName test.house.sina.com.cn
        #ServerAlias localhost
        DocumentRoot /home/yangyi/test.house.sina.com.cn
        DirectoryIndex index.php index.html index.htm
        <Directory /home/yangyi/test.house.sina.com.cn>
                Options +Includes -Indexes
                AllowOverride All
                Order Deny,Allow
                Allow from All
                php_admin_value open_basedir /home/yangyi/test.house.sina.com.cn:/tmp:/proc
        </Directory>
</VirtualHost>
重启apache
service httpd restart
本地添加DNS解析
192.168.1.110 test.house.sina.com.cn

在映射目录创建文件夹 添加测试文件 如下所示:

test_web_service

搭建配置成功!

参考:

快速配置 Samba 将 Linux 目录映射为 Windows 驱动器,用于跨平台编程

CentOS6.3 Samba安装配置、多用户、加域

Centos搭建Samba

设置Samba服务器中新建文件/目录的权限

附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httpd: Could not reliably determine the server’s fully qualified domain name

    http://blog.csdn.net/aidenliu/article/details/6589040

<2>.防火墙配置

    http://bbs.51cto.com/thread-830123-1.html

<3>.PHP 配置文件中open_basedir选项作用

    http://www.jb51.net/article/19231.htm

<4>.phpnow: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file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8fd3a0100rh5y.html

<5>.PHP 错误日志报告等级

    http://www.cnblogs.com/lost-1987/articles/2982380.html

<6>.PHP Fatal error: require_once(): Failed opening required 

    https://bbs.archlinux.org/viewtopic.php?id=57877 (参考这个解决了问题)

    http://superuser.com/questions/590208/phpmyadmin-symlinks-error-after-ubuntu-upgrade

    http://kb.odin.com/en/606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怡然之乐 – FineYi

Linux|CentOS+Nginx+Apache+MySQL+PHP+Tomcat的配置教程,完美支持PHP、JAVA

网上有很多关于LNAMP或LAMP组合安装的教程(我写过的另一篇博文,有需要的请移步->:LAMP安装手记(CentOS6.4+Apache-2.2.22+Mysql-5.1.63+PHP-5.2.17+phpmyadmin-3.4.10.2+ZendDebug),安装过程不再赘述,本文主要讲如何在LNAMP环境下安装JDK+Tomcat6使同一台服务器同时支持PHP和JAVA语言。
服务器系统和各软件版本如下所示:
[root@E ~]# uname -a 
Linux E.CentOS6.4 2.6.32-358.el6.x86_64 #1 SMP Fri Feb 22 00:31:26 UTC 2013 x86_64 x86_64 x86_64 GNU/Linux 
[root@E ~]# /www/wdlinux/nginx/sbin/nginx -v 
nginx version: nginx/1.2.9 
[root@E ~]# /www/wdlinux/httpd-2.2.24/bin/httpd -v 
Server version: Apache/2.2.24 (Unix) 
Server built: Oct 30 2014 00:17:07 
[root@E ~]# rpm -qa |grep mysql 
mysql-libs-5.1.66-2.el6_3.x86_64 
[root@E ~]# /www/wdlinux/php/bin/php -v 
Cannot load Zend Extension Manager - it was built with configuration 1.2.0, whereas running engine is API220090626,NTS 
PHP 5.3.27 (cli) (built: Oct 30 2014 00:30:02) 
Copyright (c) 1997-2013 The PHP Group 
Zend Engine v2.3.0, Copyright (c) 1998-2013 Zend Technologies
1
开始安装jdk:
列出yum库可用的jdk安装包
[root@E ~]# yum -y list java* 
Loaded plugins: fastestmirror 
Loading mirror speeds from cached hostfile 
* base: mirror.bit.edu.cn 
* extras: mirror.bit.edu.cn 
* rpmforge: mirrors.neusoft.edu.cn 
* updates: mirrors.neusoft.edu.cn 
base | 3.7 kB 00:00 
extras | 3.3 kB 00:00 
rpmforge | 1.9 kB 00:00 
updates | 3.4 kB 00:00 
updates/primary_db | 171 kB 00:00 
Available Packages 
java-1.5.0-gcj.x86_64 1.5.0.0-29.1.el6 base 
java-1.5.0-gcj-devel.x86_64 1.5.0.0-29.1.el6 base 
java-1.5.0-gcj-javadoc.x86_64 1.5.0.0-29.1.el6 base 
java-1.5.0-gcj-src.x86_64 1.5.0.0-29.1.el6 base 
java-1.6.0-openjdk.x86_64 1:1.6.0.33-1.13.5.0.el6_6 updates 
java-1.6.0-openjdk-demo.x86_64 1:1.6.0.33-1.13.5.0.el6_6 updates 
java-1.6.0-openjdk-devel.x86_64 1:1.6.0.33-1.13.5.0.el6_6 updates 
java-1.6.0-openjdk-javadoc.x86_64 1:1.6.0.33-1.13.5.0.el6_6 updates 
java-1.6.0-openjdk-src.x86_64 1:1.6.0.33-1.13.5.0.el6_6 updates 
java-1.7.0-openjdk.x86_64 1:1.7.0.71-2.5.3.1.el6 updates 
java-1.7.0-openjdk-demo.x86_64 1:1.7.0.71-2.5.3.1.el6 updates 
java-1.7.0-openjdk-devel.x86_64 1:1.7.0.71-2.5.3.1.el6 updates 
java-1.7.0-openjdk-javadoc.noarch 1:1.7.0.71-2.5.3.1.el6 updates 
java-1.7.0-openjdk-src.x86_64 1:1.7.0.71-2.5.3.1.el6 updates 
java-1.8.0-openjdk.x86_64 1.8.0.25-1.b17.el6 updates 
java-1.8.0-openjdk-demo.x86_64 1.8.0.25-1.b17.el6 updates 
java-1.8.0-openjdk-devel.x86_64 1.8.0.25-1.b17.el6 updates 
java-1.8.0-openjdk-headless.x86_64 1.8.0.25-1.b17.el6 updates 
java-1.8.0-openjdk-javadoc.noarch 1.8.0.25-1.b17.el6 updates 
java-1.8.0-openjdk-src.x86_64 1.8.0.25-1.b17.el6 updates 
java_cup.x86_64 1:0.10k-5.el6 base 
java_cup-javadoc.x86_64 1:0.10k-5.el6 base 
java_cup-manual.x86_64 1:0.10k-5.el6 base 
javacc.x86_64 4.1-0.5.el6 base 
javacc-demo.x86_64 4.1-0.5.el6 base 
javacc-manual.x86_64 4.1-0.5.el6 base 
javassist.noarch 3.9.0-6.el6 base 
javassist-javadoc.noarch 3.9.0-6.el6 base
2
选择jdk1.6安装
[root@E ~]# yum -y install java-1.6.0-openjdk*
其它版本请自己修改对应的版本号安装
检测是否安装成功
[root@E ~]# java -version 
java version "1.6.0_33" 
OpenJDK Runtime Environment (IcedTea6 1.13.5) (rhel-1.13.5.0.el6_6-x86_64) 
OpenJDK 64-Bit Server VM (build 23.25-b01, mixed mode)
3
安装tomcat6
[root@E ~]# yum install tomcat6 tomcat6-webapps tomcat6-admin-webapps
安装成功 启动
[root@E ~]# service tomcat6 start
其它命令:service tomcat6 {start|stop|restart|condrestart|try-restart|reload|force-reload|status|version}
启动成功,访问测试:http://ip:8080
如下图所示即为安装成功:
5
 
配置nginx和tomcat,使其不加端口号,直接通过域名也能访问
首先增加解析,使域名指向到主机IP,本地可以直接改host实现
6
解析正常
不加8080端口访问
7
添加8080端口访问
8
接下来修改nginx和tomcat的配置使其不加端口号也能访问到tomcat的webservice
[root@E ~]# cd /www/wdlinux/nginx/conf/vhost/
[root@E ~]# vi myweb.com.conf
添加如下内容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myweb.com myweb.com;
#root /www/web/master_myweb_com/public_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jsp index.htm;
error_page 400 /errpage/400.html;
error_page 403 /errpage/403.html;
error_page 404 /errpage/404.html;
error_page 405 /errpage/405.html;
location ~ \.jsp$ {
proxy_pass http://127.0.0.1:8080;
include naproxy.conf;
}
location / {
try_files $uri @tomcat;
}
location @tomcat {
proxy_pass http://127.0.0.1:8080;
include naproxy.conf;
    }
    access_log /www/web_logs/myweb_com_access.log wwwlogs;
    error_log /www/web_logs/myweb_com_error.log;
}
重新加载nginx配置文件或重启nginx
[root@E vhost]# service nginxd reload 
nginx: the configuration file /www/wdlinux/nginx/conf/nginx.conf syntax is ok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www/wdlinux/nginx/conf/nginx.conf test is successful
不加端口号访问测试:
9
至此nginx已经成功将来自myweb.com域名的请求代理到8080端口
如果需要配置多域名的话,还需要修改tomcat虚拟主机配置文件
默认配置文件路径:/etc/tomcat6/
默认项目路径:/var/lib/tomcat6/webapps/
tomcat默认指向/var/lib/tomcat6/webapps/ROOT目录
创建新项目目录,这里直接复制ROOT项目,进行修改
[root@E webapps]# pwd 
/var/lib/tomcat6/webapps
[root@E webapps]# chown -R root myweb.com
修改权限,使新项目权限和默认项目权限一致
[root@E webapps]# chgrp -R tomcat myweb.com
[root@E webapps]# ll 
总用量 24 
drwxrwxr-x 5 root tomcat 4096 10月 30 22:06 examples 
drwxrwxr-x 5 root tomcat 4096 10月 30 22:06 host-manager 
drwxrwxr-x 5 root tomcat 4096 10月 30 22:06 manager 
drwxr-xr-x 3 root tomcat 4096 10月 30 22:48 myweb.com 
drwxrwxr-x 3 root tomcat 4096 10月 30 22:06 ROOT 
drwxrwxr-x 5 root tomcat 4096 10月 30 22:06 sample
[root@E myweb.com]# cd myweb.com/
[root@E myweb.com]# rm -f index.html
[root@E myweb.com]# vi index.jsp
写入:WebService is Tomcat
不要忘记删除ROOT项目或者对它重命,否则新项目不生效
[root@E webapps]# mv ROOT/ ROOT.BAK


修改tomcat虚拟主机配置
[root@E myweb.com]# vi /etc/tomcat6/server.xml
在最下面<Host></Host>标签后面添加如下内容
<!--myweb.com host config--> 
<Host name="www.myweb.com" appBase="webapps" 
unpackWARs="true" autoDeploy="true"
xmlValidation="false" xmlNamespaceAware="false">
<Context path="/" reloadable="true" docBase="myweb.com"/>
<Alias>myweb.com</Alias>
<!-- SingleSignOn valve, share authentication between web applications
Documentation at: /docs/config/valve.html -->
<!--
<Valve className="org.apache.catalina.authenticator.SingleSignOn" />
-->
<!-- Access log processes all example.
Documentation at: /docs/config/valve.html -->
<!--
<Valve className="org.apache.catalina.valves.AccessLogValve" directory="logs"
prefix="localhost_access_log." suffix=".txt" pattern="common" resolveHosts="false"/>
-->
</Host>
如下图所示
10
重启tomcat,测试http://myweb.com
[root@E myweb.com]# service tomcat6 restart
11
success!
转载请注明出处:怡然之乐 – FineYi

Apache日志格式配置及查看方法

  Apache 日志格式配置及查看方法

  有时候我们需要根据需求去定制Apache默认日志的格式和内容,比如增加或减少日志所记录的信息、改变默认日志文件的格式等。本文介绍可以用日志记录的所有信息,以及如何设置Apache使其记录这些信息。

  一、定义日志格式

  很久以前,日志文件只有一种格式,这就是“公共格式”,许多人已经习惯于使用这种格式。随后出现了定制日志格式,而且看起来定制日志格式更很受欢迎,即使公共日志格式本身也重新用定制日志格式定义。本文介绍的就是如何随心所欲地定制日志文件的格式、如何让日志文件记录自己想要的信息。

  定制日志文件的格式涉及到两个指令,即LogFormat指令和CustomLog指令,默认httpd.conf文件提供了关于这两个指令的几个示例。

  LogFormat指令定义格式并为格式指定一个名字,以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引用这个名字。CustomLog指令设置日志文件,并指明日志文件所用的格式(通常通过格式的名字)。

  LogFormat指令的功能是定义日志格式并为它指定一个名字。例如,在默认的httpd.conf文件中,我们可以找到下面这行代码:

  LogFormat “%h %l %u %t \”%r\” %>s %b” common该指令创建了一种名为“common”的日志格式,日志的格式在双引号包围的内容中指定。格式字符串中的每一个变量代表着一项特定的信息,这些信息按照格式串规定的次序写入到日志文件。

  Apache文档已经给出了所有可用于格式串的变量及其含义,下面是其译文:

  %…a: 远程IP地址

  %…A: 本地IP地址

  %…B: 已发送的字节数,不包含HTTP头

  %…b: CLF格式的已发送字节数量,不包含HTTP头。例如当没有发送数据时,写入‘-’而不是0。

  %…{FOOBAR}e: 环境变量FOOBAR的内容

  %…f: 文件名字

  %…h: 远程主机

  %…H 请求的协议

  %…{Foobar}i: Foobar的内容,发送给服务器的请求的标头行。

  %…l: 远程登录名字(来自identd,如提供的话)%…m 请求的方法

  %…{Foobar}n: 来自另外一个模块的注解“Foobar”的内容%…{Foobar}o: Foobar的内容,应答的标头行%…p: 服务器响应请求时使用的端口

  %…P: 响应请求的子进程ID。

  %…q 查询字符串(如果存在查询字符串,则包含“?”后面的部分;否则,它是一个空字符串。)%…r: 请求的第一行

  %…s: 状态。对于进行内部重定向的请求,这是指*原来*请求 的状态。如果用%…>s,则是指后来的请求。

  %…t: 以公共日志时间格式表示的时间(或称为标准英文格式)%…{format}t: 以指定格式format表示的时间%…T: 为响应请求而耗费的时间,以秒计

  %…u: 远程用户(来自auth;如果返回状态(%s)是401则可能是伪造的)%…U: 用户所请求的URL路径

  %…v: 响应请求的服务器的ServerName

  %…V: 依照UseCanonicalName设置得到的服务器名字在所有上面列出的变量中,“…”表示一个可选的条件。如果没有指定条件,则变量的值将以“-”取代。分析前面来自默认httpd.conf文件的 LogFormat指令示例,可以看出它创建了一种名为“common”的日志格式,其中包括:远程主机,远程登录名字,远程用户,请求时间,请求的第一行代码,请求状态,以及发送的字节数。

  有时候我们只想在日志中记录某些特定的、已定义的信息,这时就要用到“…”。如果在“%”和变量之间放入了一个或者多个HTTP状态代码,则只有当请 求返回的状态代码属于指定的状态代码之一时,变量所代表的内容才会被记录。例如,如果我们想要记录的是网站的所有无效链接,那么可以使用:

  LogFormat %404{Referer}i BrokenLinks

  反之,如果我们想要记录那些状态代码不等于指定值的请求,只需加入一个“!”符号即可:

  Apache日志:访问日志(一)

  想要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浏览了网站的哪些内容吗?查看Apache的访问日志就可以知道。访问日志是Apache的标准日志,本文详细解释了访问日志的内容以及相关选项的配置。

  一、访问日志的格式

  Apache内建了记录服务器活动的功能,这就是它的日志功能。这个《Apache日志》系列文章介绍的就是Apache的访问日志、错误日志,以及如何分析日志数据,如何定制Apache日志,如何从日志数据生成统计报表等内容。

  如果Apache的安装方式是默认安装,服务器一运行就会有两个日志文件生成。这两个文件是access_log(在Windows上是 access.log)和error_log(在Windows上是error.log)。采用默认安装方式时,这些文件可以在/usr/local /apache/logs下找到;对于Windows系统,这些日志文件将保存在Apache安装目录的logs子目录。不同的包管理器会把日志文件放到 各种不同的位置,所以你可能需要找找其他的地方,或者通过配置文件查看这些日志文件配置到了什么地方。

  正如其名字所示,访问日志access_log记录了所有对Web服务器的访问活动。下面是访问日志中一个典型的记录:

  216.35.116.91 – – [19/Aug/2000:14:47:37 -0400] “GET / HTTP/1.0” 200 654这行内容由7项构成,上面的例子中有两项空白,但整行内容仍旧分成了7项。

  第一项信息是远程主机的地址,即它表明访问网站的究竟是谁。在上面的例子中,访问网站的主机是216.35.116.91。随便说一句,这个地址属于一台 名为si3001.inktomi.com的机器(要找出这个信息,可以使用nslookup工具查找DNS),inktomi.com是一家制作Web 搜索软件的公司。可以看出,仅仅从日志记录的第一项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到有关访问者的不少信息。

  默认情况下,第一项信息只是远程主机的IP地址,但我们可以要求Apache查出所有的主机名字,并在日志文件中用主机名字来替代IP地址。然而,这种做 法通常不值得推荐,因为它将极大地影响服务器记录日志的速度,从而也就减低了整个网站的效率。另外,有许多工具能够将日志文件中的IP地址转换成主机名 字,因此要求Apache记录主机名字替代IP地址是得不偿失的。

  然而,如果确实有必要让Apache找出远程主机的名字,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如下指令:

  HostNameLookups on

  如果HostNameLookups设置成double而不是on,日志记录程序将对它找到的主机名字进行反向查找,验证该主机名字确实指向了原来出现的IP地址。默认情况下HostNameLookups设置为off。

  上例日志记录中的第二项是空白,用一个“-”占位符替代。实际上绝大多数时候这一项都是如此。这个位置用于记录浏览者的标识,这不只是浏览者的登录名字, 而是浏览者的email地址或者其他唯一标识符。这个信息由identd返回,或者直接由浏览器返回。很早的时候,那时Netscape 0.9还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个位置往往记录着浏览者的email地址。然而,由于有人用它来收集邮件地址和发送垃圾邮件,所以它未能保留多久,很久之前市 场上几乎所有的浏览器就取消了这项功能。因此,到了今天,我们在日志记录的第二项看到email地址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

  日志记录的第三项也是空白。这个位置用于记录浏览者进行身份验证时提供的名字。当然,如果网站的某些内容要求用户进行身份验证,那么这项信息是不会空白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网站来说,日志文件的大多数记录中这一项仍旧是空白的。

  日志记录的第四项是请求的时间。这个信息用方括号包围,而且采用所谓的“公共日志格式”或“标准英文格式”。因此,上例日志记录表示请求的时间是2000 年8月19日星期三14:47:37。时间信息最后的“-0400”表示服务器所处时区位于UTC之前的4小时。

  日志记录的第五项信息或许是整个日志记录中最有用的信息,它告诉我们服务器收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请求。该项信息的典型格式是“METHOD RESOURCE PROTOCOL”,即“方法 资源 协议”。

  在上例中,METHOD是GET,其他经常可能出现的METHOD还有POST和HEAD。此外还有不少可能出现的合法METHOD,但主要就是这三种。

  RESOURCE是指浏览者向服务器请求的文档,或URL。在这个例子中,浏览者请求的是“/”,即网站的主页或根。大多数情况下,“/”指向DocumentRoot目录的index.html文档,但根据服务器配置的不同它也可能指向其他文件。

  PROTOCOL通常是HTTP,后面再加上版本号。版本号或者是1.0,或者是1.1,但出现1.0的时候比较多。我们知道,HTTP协议是Web得以 工作的基础,HTTP/1.0是HTTP协议的早期版本,而1.1是最近的版本。当前大多数Web客户程序仍使用1.0版本的HTTP协议。

  日志记录的第六项信息是状态代码。它告诉我们请求是否成功,或者遇到了什么样的错误。大多数时候,这项值是200,它表示服务器已经成功地响应浏览器的请 求,一切正常。此处不准备给出状态代码的完整清单以及解释它们的含义,请参考相关资料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但一般地说,以2开头的状态代码表示成功,以3开 头的状态代码表示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用户请求被重定向到了其他位置,以4开头的状态代码表示客户端存在某种错误,以5开头的状态代码表示服务器遇到了某个 错误。

  日志记录的第七项表示发送给客户端的总字节数。它告诉我们传输是否被打断(即,该数值是否和文件的大小相同)。把日志记录中的这些值加起来就可以得知服务器在一天、一周或者一月内发送了多少数据。

  二、配置访问日志

  访问日志文件的位置实际上是一个配置选项。如果我们检查httpd.conf配置文件,可以看到该文件中有如下这行内容:

  CustomLog /usr/local/apache/logs/access_log common注意,对于版本较早的Apache服务器,这行内容可能略有不同。它使用的可能不是CustomLog指令,而是TransferLog指令。如果你的服务器属于这类情况,建议你尽可能地早日升级服务器。

  CustomLog指令指定了保存日志文件的具体位置以及日志的格式。至于如何定制日志文件的格式以及内容,我们将在这个《Apache日志》系列文章的 后面几篇讨论。上面这行指令指定的是common日志格式,自从有了Web服务器开始,common格式就是它的标准格式。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虽然几乎 不再有任何客户程序向服务器提供用户的标识信息,但访问日志却还保留着第二项内容。

  CustomLog指令中的路径是日志文件的路径。注意,由于日志文件是由HTTP用户打开的(用User指令指定),因此必须注意这个路径要有安全保证,防止该文件被随意改写。

 转载请注明出处:怡然之乐 – FineYi